News
机动车尾气检测作为移动源污染防控的核心环节,本应成为守护蓝天的重要屏障。然而,近年来曝光的检测机构弄虚作假案例 excerpt …
机动车尾气检测作为移动源污染防控的核心环节,本应成为守护蓝天的重要屏障。然而,近年来曝光的检测机构弄虚作假案例,暴露出行业监管的深层漏洞。从临时更换三元催化器到使用OBD作弊器,从伪造检测数据到出具虚假报告,这些违规操作不仅让超标车辆继续上路,更严重侵蚀了环保政策的公信力。要彻底杜绝此类现象,需从技术升级、监管创新、法律威慑三方面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激光遥感监测技术的突破,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北京密云区部署的固定式激光遥测设备,可在0.8秒内完成对CO、CO₂、HC、NO等污染物的实时监测,误差率控制在10%以内。该设备通过多光程结构检测不同排气管高度的车辆,配合车牌识别系统,实现“过车即检、数据即传”。移动式遥测车则可灵活部署于高速公路、物流园区等重点区域,形成“固定+移动”的立体监测网络。
检测造假已形成“设备商-检测站-中介-车主”的完整产业链。某检测公司通过购买OBD模拟器、篡改额定功率等手段,使千余辆超标车辆通过检测,非法获利超百万元。此类案件的查处,暴露出传统监管模式的三大短板:一是依赖人工抽查,难以覆盖海量检测数据;二是部门协同不足,信息孤岛导致监管滞后;三是惩戒力度偏弱,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
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穿透式”监管重塑行业生态。在江苏南京,执法人员现场查获某检测站私自加装的作弊设备,该设备可通过遥控器调整环境参数,使氮氧化物数值降低30%以上。此类案件的查处,得益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监管部门通过比对检测数据与车辆维修记录、油耗异常等关联信息,精准锁定造假线索。同时,建立“检测机构-维修企业-车主”的信用档案,将违法行为纳入征信系统,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机制。
现行法律对检测造假的惩处力度,尚未形成有效震慑。某检测公司因出具虚假报告被罚款12.5万元,但其通过造假获得的非法收益远超此数。这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倒挂现象,亟待通过立法完善予以扭转。
新修订的《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伪造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情节严重判定标准的意见》明确规定:涉及10辆以上车辆、重复违法或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一律取消检验资格并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条款的出台,标志着监管从“行政处罚”向“刑事追责”的升级。在广东广州某机动车检测公司造假案中,法院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对6名责任人判处有期徒刑,并处40万元罚金,彰显了司法机关对环境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的治理,是一场关乎环境正义的持久战。唯有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精准监管,通过监管创新打破利益链条,通过法律威慑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让每一辆上路行驶的车辆都成为真正的“环保达标者”。当检测机构不再将“包过”作为揽客噱头,当车主不再寻求“黄牛”代检,当每一份检测报告都经得起数据溯源的考验,我们的蓝天才能真正实现“常态蓝”。
万国股份 · 机动车检测设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