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一、核心参数定义及作用 前束(Toe-in/Toe-out) 定义:从车辆正上方俯视,车轮前端与车辆中线的横向 excerpt …
前束(Toe-in/Toe-out)
定义:从车辆正上方俯视,车轮前端与车辆中线的横向夹角。
正前束(Toe-in):车轮前端向内倾斜(内八字),减少轮胎外侧磨损。
负前束(Toe-out):车轮前端向外倾斜(外八字),常见于特定工况设计。
作用:
1.补偿外倾角引起的轮胎外移趋势,确保车轮接近纯滚动。
2.提供转向后方向自动回正能力,减轻轮毂轴承压力。
外倾角(Camber Angle)
定义:车轮端面与纵向垂直平面的夹角。
正外倾:车轮向外倾斜(如赛车)。
负外倾:车轮向内倾斜(常见家用车)。
作用:
1.正外倾减少轴承载荷,提高转向轻便性;负外倾增强曲线行驶稳定性。
2.影响轮胎侧偏角(轮胎接触面与行驶方向的夹角),进而影响侧向力分布。
侧向力(Lateral Force)
定义:车辆转弯或受侧向风时,地面作用于轮胎的横向反作用力。
作用:
1.决定轮胎侧偏角大小,影响车辆操纵稳定性。
2.过大侧向力可能导致侧滑或翻车,是侧滑量检测的核心指标。
检测原理:侧滑量反映转向轮外倾与前束的综合作用:
前束引起的侧滑:车轮前端内收趋势使滑板外移。
外倾引起的侧滑:车轮外侧倾斜趋势使滑板内移。
总侧滑量:两者代数和,理想值为零(纯滚动状态)。
滑板式侧滑试验台:车辆以3~5 km/h通过滑板,测量横向滑移量(单位:m/km)。
标准:侧滑量绝对值≤5 m/km,超标需调整前束或检查轴距变形。
静态耦合关系
匹配原则:前束与外倾角需协同设计,以抵消彼此的副作用。
正外倾+正前束:减少轮胎磨损,但可能增加转向阻力。
负外倾+负前束:提高曲线稳定性,但可能降低直线回正能力。
动态耦合机制
轮胎侧偏角变化:侧向力使轮胎变形,改变外倾角和前束值。
悬架几何变形:长期侧向力导致橡胶衬套磨损,引发定位参数偏移。
前轮正外倾+后轮负外倾:增强不足转向趋势,提高安全性。
前轮负外倾+后轮正外倾:可能导致过多转向,需通过前束调整补偿。
设计优化
轮胎与悬架协同:通过仿真模型(如Adams/Car)预测不同工况下参数耦合效应。
动态前束控制:高端车型采用可变悬架,实时调整前束以适配侧向力变化。
检测与调整
侧滑量超标处理:优先调整前束,若无效则需检查轴距偏差或外倾角匹配。
四轮定位规范:定期检测前束、外倾角及后倾角,确保参数在原厂规定范围内。
万国股份 · 机动车检测设备专家